01 - 09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和综合换乘中心

项目图册
  • 工程地点

    北京大兴+河北廊坊

  • 设计时间

    2014-2017

  • 建筑规模

    780,000m²

  • 合作公司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新机场选址在北京城区正南永定河北岸,北距天安门46km,2018年9月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按照总体规划,大兴机场远期容量为每年1亿以上人次,分为南北两个航站区,本期建设的北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先期满足4500万人次,并可带动随后建设的南侧卫星厅而达到7200万人次的北航站区容量目标。


机场外部交通由新建机场高速路、机场北部横向联络线及由其引入的既有京台和京开等4条高速公路,与南北走向的新机场快线和京雄城际线、东西走向的廊涿城际线等3条轨道线共同组成“五纵两横”的交通网络,集中汇聚于航站楼前。具备了强大的民航运输能力和通达的外部交通条件,大兴机场将成为新的航空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发挥服务北京、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综合功能。


大兴机场本期建设4条跑道,航站区位于间距2380m的东一和西一跑道及其平行滑行道之间。航站区是机场的核心功能区,直接服务于航空旅客,其规划设计的基本问题在于如何应对每年7200万的客流量,这是目前一次性建设航站设施的最大设计容量,既要满足大量飞机停靠、交通接驳、旅客处理、行李处理等多种设施的综合排布,又要合理控制航站楼的总体建筑尺度、技术系统规模和旅客步行距离,此前没有同等规模的机场经验可以借鉴。


面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在航站楼方案招投标阶段,多家设计单位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单楼集中、两楼并置、四楼对置等模式,代表了对超大容量航站楼进行分合处理的不同思路,其中单楼集中式还有多种不同的指廊布局方案。最终确定的方案由集中的航站主楼和6条互呈60º夹角的放射指廊组成(包括5条候机指廊和1条配套服务指廊),以简单直接、近乎图示化的方式诠释了“集中式”这一概念,并刷新了单一航站楼的设计容量记录。


面对超大的设计容量,航站楼首次采用了双层出港高架桥及楼内双层出港厅布局,到港功能也分为国内和国际双层布置,为大量的车辆停靠、值机办理、检查通道、行李处理等流程设施布置提供了必要条件,并控制了主楼平面尺度。以5条放射指廊接驳飞机,在近机位数量和最远登机口步行距离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


除78万m²的主体航站楼及综合换乘中心外,航站区还包括了楼前双层高架桥和地面道路、地下轨道车站、综合服务楼、两座停车楼和制冷站等交通及配套项目,共同组成了一个建筑功能和技术系统都紧密衔接的大型交通枢纽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143万m²。


在航站区北部,连接外部道路交通的主进出场路采用了高架形式和开放的U形布局,东西高架路间距为1000m,让出中轴区域供多条轨道从地下垂直接入航站楼前。U形高架路围合了机场的主工作区,采用密路网、小地块划分,中部利用轨道上盖区集中布置工作区的服务配套和人防停车设施以及景观绿地。

建筑专业

1. 世界首创的五指廊放射构型,缩短旅客步行距离,提升旅客体验。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双层出发车道边的大型航站楼,解决旅客量与车道边资源的矛盾。

3. 轨道交通零换乘,提高换乘效率,充分发挥空铁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

4. 整合建筑外观,内装,结构,热工的一体化大跨度外围护系统,为旅客带来全新体验。

5. 国内最为丰富的商业服务,实现服务旅客与增加非航收入的双赢。



结构专业-设计特点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是全球已建成的最大航站楼。航站楼独特的建筑造型、巨大的建筑规模、高铁穿越航站楼、高烈度区抗震等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设计团队在工程设计中探索和实践,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问题,完美地实现了建筑设计理念,主要难点及创新点如下:


1. 设计与成桩工艺质量控制统筹兼顾的设计理念及实施方法;基础协同设计,实现沉降差按千分之一控制的高标准。

2. 建立考虑轮轨激励与列车风共同激励作用的车致振动影响分析方法,攻克基于多场景转换的列车风压时程分析及车体气动噪声模拟的难题,提出高铁轨行区与航站楼共构结构的高铁列车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的解决方案,解决全球最大空地一体化交通枢纽的振动控制难题。

3. 提出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相结合的隔震新形式,研发大直径隔震支座、全球最大的弹性滑板支座、大行程粘滞阻尼器及适用于大变形的新型隔震构造,建成由1152个不同类型大型隔震支座和112套大型阻尼器组成的全球最大组合隔震系统。

4. 提出大跨柱网转换设计方法及措施,研发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转换的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提出详尽的超长结构设计及施工措施,解决了超大平面尺寸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问题,其中中心区结构尺寸约为513m×411m。



设备专业

采用场区供水管网直接供水与采用箱式无负压系统供水,空调热回收机组作为非供热季生活热水热源,回收空调冷凝废热,供冷供热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屋面雨水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按20年,采用溢流系统,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中心区椭圆天窗部位设计重现期按100年。采用污废水合流的排水系统。


设有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炮系统,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磷酸铵盐干粉型灭火器和水基灭火器。消防水池总有效容积1512m³,高位水箱总有效容积100m³。采用消防性能化评估分析的消防解决方案,实际设计水量按规范规定水量2倍选取,消防泵组均为二用一备。



电气专业

高压10kV双环网配电,提供了供电可靠性,满足航站楼最低为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变压器装机密度135.6VA/㎡,根据航站楼多用户、多种类设备的特点规划配电干线,供配电系统在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兼顾灵活性,既可满足驻场单位及航站楼用电要求,又节省初期建设投资,系统经济性较好。设智能楼宇集成管理系统,对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消防系统、信息系统等进行集成,构建真正的应用平台,让各监控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其他系统数据支持自身系统的节能高效及更加可靠运行,构建智慧航站楼。通过选用节能型干式变压器、绿色照明设计、无功功率补偿、谐波治理等措施,实现节能和绿色建筑电气设计。

设计总负责人:

设计团队主要成员

责任建筑师:王晓群

设计负责人:晓群、王亦知、刘琮、万昊(民航)、李树栋(轨道)、黄源(内装)、陈昱夫(停车楼)、李春丽(综合楼)、阚卓威(综合楼)

建筑专业

航站楼和换乘中心:门小牛、石宇立、张永前、胡霄雯、彭晶倩、王一粟、徐文、孙弘扬、田晶、高璇、任广璨、房萍、刘阳、杨正道、吴波、徐俊杰、陈妤、李倬、王良苗、王鑫宇、沙子岩、张崴、郭家桢、王宪博、张涛、张晋、顾晶、王琛、王浩然、郭策、张怀莹、孙传传、李丹、汪顺、唐滔、曹宇芳、张玉芝、王宝泉、包松宇、王新宇

停车楼 / 综合楼 / 制冷站:张葛、吴懿、兰岚、侯遐闻、郑晨曦、孔媛、徐珂、陈静雅、刘伟、黄古开

结构专业

专业负责人:束伟农、祁跃、朱忠义、周思红、张翀、秦凯、张林、孙宏伟

航站楼和换乘中心:冯俊海、张硕( 大)、张硕( 小)、杨轶、吴建章、常坚伟、赵胤、耿伟、计凌云、王哲、梁宸宇、周忠发、崔建华、王毅、李华峰、邓旭洋、卜龙瑰、袁林华、方飞云、王媛、卢萍珍、杨爻

停车楼 / 综合楼 / 制冷站:张世忠、池鑫、沈凯震、王伟、庞岩峰、耿伟

设备专业

专业负责人:韩维平、谷现良、穆阳、林伟、王威、刘沛

航站楼和换乘中心:高振华、唐艺丹、钱雨宁、肖博为、李堃、屈连松、贾洪涛

停车楼 / 综合楼 / 制冷站:张亦凝、刘强、刘志强、刘春昕、赵煜、康晓鵾、张崎、徐广义

电气专业

专业负责人:刘侃、范世兴、张蔚红、晏庆模、赵亦宁

航站楼和换乘中心:郭鹏亮、潘明、刘浩辰、徐楠、温啸晨、金越、任世伟停车楼/ 综合楼/ 制冷站:刘双霞、王芬、宋立立

经济专业

张鸰、高峰、刘国、张新伟、张菊、袁雯雯、李琳琳、靳丽新、王国胜、高洪明、朱海峰、陈亮、张广宇、羡幼平

主要设计顾问

绿色节能:清华同衡

BIM 设计:维树科技

建筑幕墙:新山幕墙+ 北京建院复杂结构所

捷运系统:Lea+Elliott

空间照明:盖乐照明

标识系统:大连伊斯特

园林景观:元景景观工作室

2020-2021年度鲁班奖;

中国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

2016创新杯BIM应用大赛最佳交通枢纽奖;

2017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BIM单项奖;

2020全球工程建设业卓越BIM大赛最佳应用实践项目第三名;

全国首个同时具有绿色三星和节能3A认证的机场航站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