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08

腾讯北京总部大楼

项目图册
  • 设计结束时间

    2018 年 12 月

  • 竣工时间

    2019 年 01 月

  • 建筑功能(地上、地下)

    研发办公、设备用房、汽车库

  • 用地性质

    科研用地

  •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 总建筑面积

    334043㎡

  • 地上面积

    158640㎡

  • 地下面积

    175403㎡

建设用地位于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西南角,北临软件园南街,东临软件园西三路,南临西北旺南路,西临西北旺东路。本工程建设用地为两块,分别为M-1用地及N-3用地,主楼位于M-1用地,能源中心配楼位于N-3用地。项目交通组织与外部连接的主要出入口位于软件园南街与软件园西三路一侧。用地内部道路设置按人车分流原则,同时,合理设计车行流线,实现“简短、便捷”,与步行流线尽量减少交叉。


项目位于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西扩)N-3、M-1地块,是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的总部办公楼,可容纳约7500名员工。建筑主要功能:办公区域占地上建筑面积的75%,约25%建筑面积用作多项设施,例如员工餐厅、运动设施、教育学院以及其他为腾讯员工提供支援,保证他们的福利、人际交流和持续性专业发展的设施。根据《im体育》和《im体育》(GB50068-2001),本工程为一级,耐久年限为50年。


主楼地下三、二层为员工停车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访客停车,后场卸货区,北侧为形象店,餐厅与厨房,中区为演播功能和展厅,南区为员工运动设施及设备用房等。首层为员工大堂、早餐厅,中区为演播功能,南区为员工运动设施,西南侧为公众大堂,东南侧为VIP大堂。二层为行政办公,腾讯学院,开敞办公室,大中小教室,多功能厅,IT机房等。三至六层为开敞办公室。七层为总办餐厅及总办办公室等。能源中心配楼地下二层为制冷机房及其配电及控制室、IT中心制冷机房等。地下一层为员工自行车停车场、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空调机房、空调机房、卫生间等。首层为锅炉房、热交换站、物业管理中心、柴油发电机房、10KV分界室、高压配电室、变电室等。


建筑专业

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凝聚、融入、沟通”,为员工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建筑的特点是 “外在整体,内部灵动”。建筑采用方形,稳固性、简约以及厚实感使其成为软件园的一个扎实的区块。180米X180米的超大平面促使室内工作环境更像是一座城市而非简单的一栋建筑。底部切角界定了入口,轻盈的视觉效果令建筑仿佛从地面浮起一般。顶部退台创造了环境优美的户外区域。室内外庭院使超大的楼层变得丰富多样,也提供了与自然的接触机会。


项目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办公组织模式,对超大建筑平面的探索,从设计角度合理处理超大建筑平面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物理环境、消防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平面布置新的可能性,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交流创新的机会,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符合企业办公模式的建筑空间。


设计团队全程采用BIM正向设计的方式,通过设计策划,确定了设计流程,明确了技术路线,建立了协同平台,制定了BIM设计导则及编码手册。各专业设计师从方案阶段开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均采用全专业BIM技术系统协同平台工作,提高了设计质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项目完成度高,社会反响好,建筑外观简洁有力又不失细节,是软件园西区最具张力、最醒目的一栋建筑。同时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绿色节能技术、智慧办公管理技术,给员工带来了高品质的室内环境体验,得到了入驻员工的高度评价。



结构专业


本工程建筑东南、西南、东北存在巨大切角,东南角切口长短向约为49米,西南角切口长短向分别约为75米、50米,东北角切口长短向分别约为83米、41米,结构悬挑长度巨大。建筑立面存在巨大凹口,建筑平面中有许多漏空区域,楼板被切分成若干形状大小不同的区块,洞口最大尺寸达到1900平米,区块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楼板平面极不规则。室内篮球场、游泳池、演播厅等位置建筑空间大,导致结构柱不连续,需要结构转换。该工程造型的突出特点包括:超长悬挑、立面大开洞、楼板不连续、竖向构件不连续、结构转换、空中连桥、大跨楼梯等,这些独特的造型加之项目位于高烈度区,给具体的结构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长悬臂巨型钢桁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中央区域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及框架组成,中央区域外为钢结构,在整个建筑外围设置围合的长悬臂巨型钢桁架。在三个切角的上部楼层设置转换桁架,桁架下设置吊柱,根据下部建筑楼层的需要布置结构平面体系。外围钢结构通过与其邻跨的型钢混凝土构件连接逐步过渡到内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室内篮球场、游泳池、演播厅等部位设置了多榀跨度为18,27m的转换钢桁架以传递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室内空中连桥、跨度较大楼梯及折线形楼梯采用钢结构。


考虑到结构体系特殊、体型复杂、严重超限以及工程的重要性,采用了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计算分析采用多个程序校核,计算结果按多个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包络设计,提出了详细的针对性措施,保证结构的可实施性及安全性。由于悬挑结构的特殊性,对结构楼板、悬挑部位的竖向地震作用、不同施工顺序带来的影响、对悬挑及大跨部位的舒适度、对构造复杂及受力较大的节点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本工程体型巨大、造型独特、功能多样、空间丰富,结构设计与建筑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了建筑功能与效果。设计中进行了结构材料、结构体系、基础形式的比选论证,多程序多模型的计算分析,抗震的性能化设计以及特殊部位的专项研究等工作,针对不同部位提出了详细的技术措施,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合理性及可实性。



暖通专业


按照绿色节能目标要求,结合项目负荷特点和节能目标,采用全年动态负荷模拟计算、四管制及大温差管网输送、分区二级泵、VAV变风量系统、大空间地面辐射供冷供暖、排风热回收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满足室内环境要求,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本项目建筑外形复杂、有较多的中庭,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建筑遮阳、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负荷及能耗的影响,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对中庭分层空调负荷进行计算以及气流组织模拟,在保证人员活动区达到热舒适前提下,使设备选型更准确、节约,有效降低初投资,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减少空调能源消耗。


本项目体型较大,最大楼板面积达到180mx180m,存在较多中庭和大面积开敞办公,每层标准层空调系统划分为9个独立运行的系统,服务不同区域多样化的功能—例如办公、教育、娱乐,满足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要求。


空调冷水供回水温度6/13℃, 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度60/45℃,采用大温差运行,在满足节能要求的耗电输冷热比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水系统输配能耗。全空气空调系统过渡季加大新风运行,最大新风比100%,以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减少冷机开启时间。新风负荷为调负荷的最大组成部分,通过室内CO2浓度对新风量调节进行新风需求控制,以及新风系统设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冷热量的措施,降低新风能耗。热回收效率不低于60%。中庭底部设置的辐射供冷供热系统能够减少全空气系统风量,降低风机能耗,同时降低中庭温度梯度,使得室内温度分布较均匀,提高室内舒适度。中庭等高大空间过渡季采用开启上部电动天窗,以及幕墙通风器等进行自然通风,节省空调能耗。VAV变风量空调系统根据室内负荷变化或室内要求参数的变化,保持恒定的送风温度,自动调节空调系统送风量,从而使室内参数达到要求。空气处理机组的风机根据系统所需风量变化,进行变频调速运行,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风机根据车流量和车库内的CO浓度进行启停控制,节省风机能耗。基于建筑负荷特性,暖通空调设计从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空调末端三个环节,选择适宜的能效提升技术:合理划分供能区域的分区二级泵技术、加大空调供回水温差及送风温差的大温差输送技术、中庭等大空间开放区域的分层空调技术、改善高大空间温度梯度的辐射空调供冷供热技术等,整体实现绿色节能目标。



给排水、消防系统


1. 项目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对生活热水系统提供热源,提供60℃生活热水。制备的热水用于餐厅厨房、健身中心淋浴、员工淋浴。太阳能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集热器安装于主楼七层屋面。太阳能系统供热量按不小于50%生活热水加热量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机械循环、间接式双贮水方式,贮热水箱热源为太阳能集热系统,供热水箱热源为城市热力及自备燃气锅炉(非供暖季使用)。太阳能集热和贮热均为闭式系统,采用防冻工质和U型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主楼地上平面为180米x180米布局,按照用水区域,结合太阳能集热器排布,共设有4个太阳能热水系统,生活热水日平均用水总量为108m³/d,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面积约为1579㎡,设计日集热量11,900,000KJ/日。通过太阳能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对建筑节能低碳意义重大。


2. 项目采用分质供水,园区规划有市政中水管网,中水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集中供水。除卫生间冲厕、车库冲洗地面、绿化、水景用水等采用中水,中水深度处理后同时用于空调冷却水补水,冷却水补水的最高日用水量为730.5m³/h。处理机房和水量水处理机房设于附楼地下2层,城市再生水经臭氧、活性炭及消毒等工艺深度处理,设计按照最大小时用水量进行设计,处理规模约为80m³/h。水质满足要求后接入附楼地下贮水调节池,冷却水补水系统采用贮水池和变频调速泵联合供水方式。为保证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当再生水水量不足或处理设备故障,贮水调节池设自来水补水管。空调冷却水补水采用市政中水,节约水资源,实现污废水资源化利用。


3. 由于主楼屋面为180米x180米,建筑东南、西南、东北存在巨大切角,三个悬挑角结构转换桁架室内排水管造成很大影响,又考虑室内吊顶高度制约,根据排水安全、经济性、建筑竖向空间要求等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主楼屋面雨水设计流态为压力流,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雨水口采用虹吸式雨水斗。压力流(虹吸)屋面雨水系统可减少雨水立管数量,减少管道坡度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同时解决了三个悬挑角结构转换桁架影响室内排水管排出的问题。


4. 项目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按照建设区域的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外排雨水雨量综合径流系数不大于0.24,及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接纳能力为设计标准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通过下凹式绿地(其中N3地块所有下凹式绿地低于周边地坪150mm,M-1地块低于周边地坪100mm)、透水铺装等入渗设施和调蓄排放池等措施,保障项目建设后多年平均外排水总量与建设前总量保持一致,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雨水调蓄设施设置排水泵强排,排空时间不超过12小时。雨水口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雨水口顶面高于周围汇水面100mm以上。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采用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防止井盖丢失或被雨水冲走。通过雨水调蓄措施,起到消减径流排水、防止内涝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5. 主楼建筑内部造型多变,结构空间复杂,建筑体量很大,超长悬挑,立面大开洞,楼板不连续,都对给排水专业各个系统的管线排布提出挑战。本项目全程采用BIM正向设计,建立全专业建筑模型,给排水专业建立给排水模型,消防喷淋模型,按照专业模型做碰撞核查,减少设计错漏碰缺,提高设计准确性。对复杂机房做精细化设计,提高设计完成度。通过全专业模型复杂管线排布区域进行查看及路由优化调整。结合精装模型,标准办公层合理控制吊顶高度,净高实现3300-3500mm之间,提高了开敞办公的舒适感。



电气专业


1. 4路10kV市政电源接入,在N-3楼设置高压配电中心,N-3楼高压配电采用电缆与主楼变电室连接;

2. 采用10kV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

3. 变电室按负荷等级设置变压器;

4. 竖向配电干线才用双母线;

5. 有源滤波技术;

6. 智能化系统UPS采用分类及整合技术;

7. 数据机房采用高压直流(HVDC)配电技术;

8. 公共区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分时、分区控制灯具的开启;



智能化专业-技术特点


1. 室外智能化管井构成环网,预留从各个方向引入市政通讯的条件;

2. CO、CO2、PM2.5、温度、湿度等环境传感器大量布置,同时与机电设备联调,确保环境空气质量,同时为指挥运营创造输入条件;

3. 能源管理系统检测电能、中水、给水、燃气、冷热量,同时进行能源预估及控制,制定节能减排措施;

4. 移动化、可靠性一体的网络架构,行政、安防、IT三网隔离;

5. 会议室以场景为驱动单元,综合空调、灯光、电声、投屏、窗帘、占位等设备同你集中控制;

6. 车库管理采用全视频快速同行及反向寻车技术;

7. 建立应急指挥调度中心,CCTV全天候,360度布防,与地图联动;视频监控与消防联动,确定事件的精准性的同时大幅减少事件的响应时间;

8. 通行闸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及大数据技术。


设计总负责人:

张浩、徐文

项目经理:

徐全胜、马泷


建筑专业-负责人

张浩、马泷、徐全胜、徐文、胡霄雯


结构专业-负责人

祁跃、郭晨喜、张硕

设备专业-负责人

韩维平、谷现良、周艺

电气-负责人

晏庆模、安兴梅、刘侃、刘双霞


2015年“龙图杯”BIM大赛一等奖;2016欧特克全球最佳协同奖

2016欧特克全球卓越奖施工类二等奖

2017年第八届“创新杯”BIM应用大赛-优秀科研办公BIM应用奖及优秀绿色设计BIM应用奖

2017年第十二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2020年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