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06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项目图册

    该项目位于北京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交界区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工程实践。规划积极贯彻建设“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理念积极创新,用地功能从单一性向混合性转变,建设小尺度混合、开放街区。提出高密度路网和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空间一体化设计与开发,有利于优化配置各类城市资源,降低开发成本。规划通过分析北京传统合院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建筑组合形式,形成开放、和谐的合院式空间。第五立面的整体营造策略与中央景观带的线性形态特征高度契合。规划成果将民航行业标准和城市规划要求相结合,将北京与河北省城市规划要求相结合,并将作为规范机场用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将近远期相结合,提高机场区域土地的利用效率,使机场与城市有机结合,保障机场、铁路的人流、货流运输能力和安全,做到系统清晰、运行有序、边界明确、合理分区。 规划从整体城市空间角度出发,对机场航站楼前核心区的交通流线、开放空间、整体空间形态、街区模式等进行研究,并对航站楼前的中央景观带、地下空间以及主要功能区展开专题研究。


    设计突破传统的控制,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与开发将街区、景观、地下空间与基础设施统筹考虑,有利于优化配置各类城市资源,营造更便捷的城市环境,降低开发成本。地下公共空间与其上方的中央景观带积极互动,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改善空间体验,并且通过雨水收集、能源中心、机动车交通入地等措施,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以公交为导向的小街区模式: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路网格局,建设开放、尺度适宜的小街区,避免产生过大体量建筑。鼓励形成开放街区,争取公共、开放的空间环境。城市中街区的大小会根据其区位而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通可达、功能性质与开发强度等,以形成不同活力性质的城市中心、场所以及社区。规划根据公共交通站点布局、功能性质等,确定机场用地中心区、普通区、以及边缘区的形态分类。


    建筑形态控制:高度控制,控制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建筑高度控制需要与街道空间相协调,形成宜人的街道尺度。建筑体量控制,当建筑量明显超过周边建筑体量时,应划分为单元组合式,每个单元应保持合适的比例。建筑退线及贴线率,对于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公共性比较强的建筑,应控制建筑退线距离,退线距离不宜过大,贴临街道的建筑更有利于创造街道的活力。第五立面控制,屋顶是机场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展示风貌的重要窗口。需考虑空中鸟瞰角度的视觉感受,尽量采用绿化屋顶。


    绿色生态:引导自然回归,积极贯彻建设 “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雨水管理系统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海绵机场”构建区别于一般区域“海绵城市”构建的关键技术。设置雨水管理中心,实现机场雨水排放、监测和预警的全方位管理。

    设计总负责人:

    邵韦平,刘宇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项目经理:

    刘宇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筑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吕娟

    荣获201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