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03

中信大厦

项目图册
  • 设计结束时间

    2014年12月

  • 竣工时间

    2019年11月

  • 建筑功能

    地上:办公、多功能中心、会议中心;地下:银行营业厅、地下车库、相关设备用房

  • 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耐久性100年

  • 建设用地面积

    1.1478ha

  • 总建筑面积

    43.7万㎡

  • 地上面积

    35万㎡

  • 建筑高度

    528m

  • 建筑层数

    地上108层,地下7层

  • 合作设计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科进(亚洲)有限公司 、奥雅纳工程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项目,又名“中信大厦”。地上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地下8.7万平方米,地上108层,地下7层;高度达到528米。塔楼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礼器“尊”,具有收腰的身形特点。这种形体下,建筑在较高处楼层的面积适当增大,从而获得宝贵的高空体验。


中信大厦是包含了无数技术难题的超级工程,在设计上借助整体设计思想,以建筑品质为诉求,通过精细的工作界面划分、完善的专业计划协调,力求目标的可控实现。同时,借助于BIM手段,建筑师得以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上对建筑进行掌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建筑的设计质量。




建筑专业-设计理念与技术策略


中信大厦位于北京市东部商务中心区核心区域,高度528米。中信大厦从中国传统礼器‘尊’的形体特征中汲取造型灵感。经过抽象处理和比例优化,形成“中国尊”高雅秀美的独特造型。项目建设用地东至金和东路,西至金和路,北侧隔12米公共用地接临光华路,南侧隔文化中心用地与核心区中央绿地相邻至景辉街。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地上108层,集甲级写字楼、会议、商业、多功能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目前中信集团已经携中信银行入住Z1-Z3及Z7区,阿里巴巴准备入住Z5区,Z4、Z6区面向高端用户出租。


项目采用整体设计策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建筑系统框架体系,为设计协同、技术控制、运行管理提供保障。首次提出超高层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复杂设计体系化,通过协同平台将各系统有机结合,高效完成多人、多团队、多顾问的设计工作。根据超高层建筑的特性采用模块化设计,依据巨框结构逻辑将建筑分为十个分区、五个功能模块,所有垂直交通、设备运行、安全防护等功能均按照模块化概念布局,对于减少运输压力、合理布局机电及各功能、减小烟囱效应、降低火灾风险均有原则性贡献。


为保证设计精度和效率,坚持全过程、多系统集成的BIM设计,实现从方案阶段至运营阶段的全过程BIM主导及参与,大幅缩短工期,提高设计质量。


坚持高标准的绿色技术应用策略。控制外幕墙窗墙比在0.44,采用双中空Low-e玻璃,气密性能达国标4级,结合高热工性能,较国标节能7.7%。设置了冰蓄冷结合大温差空调系统,有效降低运行能耗。已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国际LEED-CS金级认证。


采用双轿厢穿梭电梯达到降低能耗、提升速度、同时节约核心筒面积的目的。采用跃层电梯保障施工期间竖向运输通道,提升速度达到施工电梯的4倍。

开展风环境专项研究,通过多种手段及计算机模拟控制烟囱效应。


基于项目造型特点,采取精细化几何控制手段,通过节点设计将单元板块类型减少至1696种。


采用永临结合消防水系统,确保工程不出现消防盲区时段,开创超高层建设领域的先河。


为实现高完成度的建筑品质与成本控制、提高建造速度,注重采用装配式及工业化技术,外幕墙采用单元式幕墙,内隔墙采用ALC条板,楼板采用复合楼板,主要受力体系大量采用钢结构,采用预制楼梯、预制立管。


项目投入使用后,已经有中信集团、中信银行和阿里巴巴相继入住,在短短一年内入住率已经达到75%。中信入住CBD核心区,对于核心区将有一定的聚集效应。


项目立意新颖,取之于传统文化寓意,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中信大厦是超高层建设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建成项目。它在超高层设计、建造加工方面又取得许多技术突破,达到同类建筑的领先水平,对于后期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构专业-设计特点


中信大厦结构体系采用巨型支撑外框筒-混凝土核心筒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其中巨型支撑框筒由巨型柱、巨型斜撑、转换桁架以及次框架组成。混凝土核心筒包括底部和顶部的内置钢板组合墙和位于中部的内置钢板支撑组合墙。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

大厦具有受力复杂、体型特殊以及长周期等特点,确定适合的抗侧刚度是结构设计首要内容,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剪重比、刚重比、位移比、受剪承载力比、外框剪力分担比以及位移角等技术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建筑效果,提高大厦的舒适性,增加结构自身的耗能,给结构设计带来新挑战。具体有如下几方面创新:

1)  运用高烈度区巨型超高层高性能抗震设计创新方法;

2)  考虑长期效应的超大巨型组合结构的设计;

3)  多边多腔钢管混凝土巨型分叉柱的设计;

4)  巨型多腔钢管混凝土柱非埋入式抗拉组合柱脚的设计;

5)  巨型超高层超大超厚基础底板主裙楼无缝设计;

6)  内置钢板支撑混凝土组合墙的设计;

7)  内置三钢板高强混凝土叠合墙的设计;

8)  钢新型软钢耗能减震双连梁的设计;

9)  巨型外框筒建筑结构参数一体化找形设计;

10)   大量运用BIM技术有效提高设计质量效率、缩短建设工期、提高设计质量、践行节能环保、绿色设计建造的理念。



暖通、空调:


(1)本项目暖通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指标约为 70 kWh/m2,领先北京市节能设计标准参照建筑(约 94kWh/m2),能耗水平大幅降低,属于标志性的超高层绿色建筑。

(2)冷却塔的散热问题:冷却塔只能设置在室内设备层,通过CFD模拟计算,对不同布置的冷却塔散热进行模拟计算,选择最合理的布置和冷却塔型号。空调用冷却塔采用侧向进风、侧向排风散热方式,轴流风机安装方式采用引风式。

(3)空调系统设备设有能量调节的自控装置。冷热水泵采用变频调速运行。空调冷水(热水)采用10℃大温差运行。

(4)办公区空调冷水采用10℃大温差,空调箱和风机盘管串级利用。

(5)空调风系统采用大温差送风。



动力:


(1)本项目热源利用市政热力,采用板式换热器及热水泵。冷源采用冰蓄冷装置、双工况机组、基载机组、一级和二级乙二醇溶液泵、冷水泵、冷却水泵及板式热交换器等设备。

(2)本项目由于采用了高温基载冷水机组、冷冻水大温差、低温送风及部分温湿度独立控制、变频控制等节能设计策略,与北京市《im体育》中规定的限值相比,暖通空调系统全年节能率达到了25.7%。

(3)本项目由于采用了冰蓄冷系统,充分发挥北京市低谷电价的优势,暖通空调系统全年运行费用相比于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的参照建筑,整体节费率达到了 28.7%,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给排水、消防系统-技术特点


1、雨水控制利用创新设计——“空中”调蓄池

调蓄池设在距地415m和210m避难层和设备层,同时解决雨水调蓄和系统超压。

2、合理的水系统供水方式和分区

竖向分23个区:低区市政直供,顶部分区转输水箱+变频泵供水,其余分区均为垂直串联水箱减压重力供水。

3、节能节水绿色

雨水、优质废水回用于中水系统。



消防给水及其他灭火设施:


1、 完善可靠的消防系统

1) 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在最高设备层设消防专用贮水池690m3,全楼除97~108层外,其余各层为常高压消防水系统。

2) 除顶部消防水池外,单独设消防转输系统,作为第二消防水源,提高安全性。

2、 全球首座创新性建立并采用“消防系统设施临时/永久结合”自救体系施工工艺的超高层建筑。



电气专业-综合效益


外电源为3组共6路10kV供电,两两成组。在B3层(与B4层通高)设置3个10kV高压分界小室。B3层(与B4通高) 设置3个10kV配电站,将高压电源分配至各变配电站,分别向地下室(低区4个变电站)、Z1~Z4区(中区8个变电站)、Z5~Z8区(高区7个变电站)供电。变电所低压采取单母线分段、设母联开关的方案以满足本项目一、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并设应急发电机组以满足消防及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变压器总装机容量56500 kVA,装机密度129VA/㎡,配电系统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方式,消防与普通负荷分开,公共区与租户区分开。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较高,且经济性较好。



建筑智能化:


大厦在智能化、节能减排、云计算、人脸识别、BIM运维、二维码、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等方面将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地位。智能化设计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综合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集成应用;具有可持续提升和发展的能力,具有长期在国内智能化技术应用的领先地位。总体架构采用三层网络结构,分为互联网、物业办公网、智能化物联网。本项目建筑智能化工程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漏水检测系统、防盗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保安巡更管理系统、保安无线对讲系统、门禁管理系统、速通门管理系统、可视对讲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



绿色节能、环保措施:


选高效节能产品。变压器、电动机选用2级能效节能型。大型设备、电动机变频调速等,就地设谐波抑制。选高压冷水机组。不选淘汰产品。变负荷风机水泵采用变频控制。设建筑设备监控,智能照明控制、能耗分项计量、电梯群控等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功率密度为目标值。光污染满足要求。车库CO、人员密集场所CO2监控。



2013“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最佳BIM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2017-2018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工程金质奖。

2018 MIPIM Asia中国最佳未来大型项目金奖。

2019 RICS年度建造项目冠军。

2019 Structural Awards世界结构大奖高耸或细长类结构奖。

2019 CTBUH 400米及以上最佳高层建筑杰出奖。

2019 CTBUH年度最佳结构工程杰出奖。

2019中国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

2019-2020北京市建筑长城杯工程金质奖。

2020 CTBUH消防风险工程杰出奖。

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

LEED CS金级认证。